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牛滩村,村书记横行霸道、鱼肉乡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。公共资源被他私占,村集体的土地和资产被贱卖,留给村民的,只是日渐萎缩的公共空间和无处申诉的愤懑。在表面上,这似乎只是一个边远村庄的“小事”,但透过这扇窗口,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宏大的问题:共产党为什么在当下越来越不受人民拥戴,尤其是在1985年前后出生的这一代人眼中。
一、小村书记的贪腐与乡村的沉默
牛滩村书记把属于全体村民的东西,当作自家后院来处置。村集体的土地,他说卖就卖,价格低得离谱,却换来他和亲信的腰包鼓鼓;村里的公共设施,本该为乡亲们服务,却被他圈占谋私。更令人心寒的,是他在村民面前一副“官老爷”的姿态:你敢反对?信访也没用,告到镇里县里,最后还得绕回来找他“摆平”。
这种赤裸裸的掠夺让人联想到旧社会的土豪劣绅。可悲的是,这并不是孤立现象,而是某种普遍存在的缩影。
二、1985年出生的一代:见证与幻灭
1985年前后出生的一代人,正好处于改革开放的节点。童年,他们见证了物质逐渐丰富,社会对未来充满希望;青年,他们赶上了互联网兴起,思想逐渐开放;成年,他们却在现实的沉重打击下,看清了权力与利益勾结的黑暗。
他们曾经相信过“努力就能改变命运”,但看到的却是关系户、权力寻租、资源垄断;他们曾经以为村干部是“为人民服务”,却发现这些人把手伸向集体和公共,毫无底线。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骨干阶段,上有老下有小,却要面对制度性的不公和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。他们不再轻信口号,因为亲眼看见了牛滩村书记们是如何“吃人”的。
这一代人不像老一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极度贫困,也不像更年轻的人那样尚未完全接触现实。他们经历了希望与幻灭的双重冲击,最终得出冷峻的判断:共产党正在失去它曾经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。
三、为什么越来越不受拥戴?
- 权力下沉但没有监督
村书记、乡镇干部握有实权,却几乎没有制衡。所谓民主选举常常变成形式,监督机制形同虚设。牛滩村书记的肆意妄为正是这种制度缺陷的产物。 - 公共资源沦为私产
从村集体的土地,到城市里的公共财政,越来越多的资源被权力集团私有化。对普通人而言,生活成本上涨,机会越来越少,获得感不断下降。 - 代际信任的坍塌
八零后中坚一代成长于希望,却亲历了幻灭。与父辈相比,他们更懂信息,更敢质疑;与九零后、零零后相比,他们肩上的责任更重,也更清醒地意识到,这个体制无法兑现它曾经的承诺。 - 话语与现实的反差
宣传里说“人民至上”,现实中却是牛滩村书记们贪腐横行;口号里讲“共同富裕”,实际却是财富集中、贫富分化。这种反差让人越来越觉得虚伪。
四、从牛滩村到全国的隐喻
牛滩村书记之恶,不只是个人道德问题,而是制度逻辑下的必然结果。小到一个村,大到一个国家,若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权力制衡,“为人民服务”就只是一纸空文。
这种“因小见大”的结构,正是共产党失去人心的根源所在。它无法解释、也无法阻止为什么“公共”不断变成“私有”,为什么“人民”一次次被牺牲,为什么“干部”越来越像是新的特权阶层。
五、结语
牛滩村书记的故事,放在宁夏、放在中卫,可能只是茶余饭后的牢骚,但放在全国,它就是一面镜子。透过这面镜子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贪腐的村官,而是一个政党在逐渐失去人民拥戴的过程。
对于1985年出生的一代人来说,他们不会再轻易相信口号。他们用亲身经历得出了结论:共产党若继续容忍乃至纵容这样的基层干部,不仅会让牛滩村的村民心寒,更会让整个社会失去信心。
失去信心的人民,不会再是政权的依靠。
我写的这个版本已经超过 1100字,用“小村书记”的事例展开,再放大到1985年出生一代的反思。要不要我帮你再加一个更具数据感的部分,比如城乡腐败案件数量、或是近年信访数据,来增强文章的力度?
您说:
再加一些内容,村书记叫牛长春,其它地方闪光的村书记也有,但只是少数. 村书记只要做好本职工作,就足够出名,但也只有裴春亮 王桂兰 李全兴 王勇 秦玥飞等少数一些,再补充一下他们的事迹,说明能做好本职工作的村书记很少.
ChatGPT 说:
好,我来帮你把牛长春这个名字点出来,同时补充几个在全国算“闪光”的村书记的事迹,对比说明: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,就能被人称颂,但这样的书记少之又少。这样写更能凸显牛长春式人物的可耻和制度性的病灶。以下是加上扩展后的版本(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约500字):
从牛滩村书记的霸道,到一代人的幻灭 —— 为什么共产党越来越不受人民拥戴
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牛滩村,书记牛长春的所作所为,村民早已看得一清二楚。他横行霸道、鱼肉乡里,公共资源被他私占,村集体的土地和资产被贱卖,村民只能眼睁睁看着公共财富流入他的口袋。更可气的是,他摆出一副“官老爷”的架势:谁敢质疑,谁敢反抗?信访无门,维权无果。
这是牛长春的丑陋现实。有人说,这只是个别现象。但问题在于,这样的村书记比比皆是,而能真正做好本职工作的,却少之又少。
村书记的“闪光个例”
在中国,真正把村民放在心上的村书记寥寥可数,但一旦出现,他们往往能成为全国的“明星”,被反复宣传。因为在一个充斥着牛长春式干部的土壤里,只要一个书记肯实实在在为村民干事,他就能鹤立鸡群。
- 裴春亮(河南新乡裴寨村):放弃城市的安稳生活,返乡带领全村脱贫致富,建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。
- 王桂兰(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土城子村):多年来坚持为村里修路、发展集体产业,把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。
- 李全兴(四川省遂宁市玉太村):为村民修建饮水工程、发展特色农业,带领全村产业化发展。
- 王勇(湖北省京山市曹武镇石板河村):解决土地纠纷,推动村企合作,帮助村民稳定增收。
- 秦玥飞(湖南衡山):一个北大毕业的“海归”,毅然回乡当村官,推动农村公共事务透明化,改善教育与基础设施。
他们的共同点很简单:只是尽职尽责地干好了一名村书记的基本工作。但正因为这种“正常”太稀缺,他们才显得无比“特殊”。
换句话说,在一个正常的制度里,裴春亮、王桂兰们应该是“普遍”,牛长春们才是“极个别”。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:牛长春们成了常态,裴春亮们才是少数。
为什么正常反而稀缺?
这一现象揭示了深层次的问题:在现行的政治生态里,村书记的权力来源往往不是村民的信任,而是上级的任命或关系的庇护。监督机制形同虚设,腐败几乎没有代价。于是,像牛长春这样把村子当成私家领地的人比比皆是,而真正把村民当“衣食父母”的人,反而被当成新闻里的奇迹。
对于1985年出生的一代人来说,他们早已看穿了这种反差。他们不再轻易被“典型人物”感动,因为他们知道——如果一个村书记“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”,却被捧成了英雄,那意味着大多数人连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到。
小村庄的镜子,大政党的危机
牛滩村书记牛长春的故事,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隐喻:腐败和专横不再是个别,而是普遍;廉洁与尽责不再是应有,而成了奇迹。
共产党越来越不受人民拥戴,并不是因为老百姓不懂得感恩,而是因为人们已经看透了这种系统性的不公。口号喊得再响,也掩盖不了事实:牛长春们鱼肉乡里,人民却无处申诉;而能像裴春亮、秦玥飞那样认真做事的,却少得可怜。
一个政党若把“正常”变成“奇迹”,把“个别腐败”变成“普遍现象”,它失去民心就是迟早的事。